源頭‧‧‧
小的時候,爸爸的拿手菜就是滷肉。每次回到家,聞到那熟悉的味道,醬油摻和著五花肉油脂的香氣,連衣服都沾染了一層醇厚飽滿,心靈、腸胃都飽餐一頓。爸爸細心地撈起鍋邊的浮沫、灑下甘草、冰糖的模樣,在廚房昏黃的燈下,熬出一幅濃濃的景致。這樣的記憶也存在在爸爸的童年,他小的時候,我的阿公燉煮著同樣的氣味(雖然機會少得多)。這就是我們的「劉家滷肉」。
有一年,當我在外地念書回家,爸爸燒了一桌菜,我嘗了一口,一驚:好鹹!爸爸卻渾然不覺,我頓時有點悵然若失,爸爸髮際額間的白髮,甚麼時候冒出來的呢?
從小在海港長大的爸爸,能燒出我總是學不會的紅燒魚,因為我嫌麻煩,總貪戀著會釣、會去內臟鱗片、會料理的爸爸能給我寄來幾尾香噴噴的海吳郭。但是我大了,爸爸也老了。很偶爾的擺在冷凍庫的魚,卻已經與童年及時端上桌的那股熱氣,有了段拉不回來的距離。
你,或妳,還記得那一道或許簡單,卻無可取代的菜,或是那一股滋味嗎?
那樣的「食的記憶」,更多的是代表一段真摯的關係或是珍貴的記憶。
這次的藝術節,透過安康人的飲食故事,我們想帶觀眾來了解安康人,也能在他人的餐桌上看到屬於自己的飲食情感與記憶。
共食‧共煮‧共感‧共情
有一年,當我在外地念書回家,爸爸燒了一桌菜,我嘗了一口,一驚:好鹹!爸爸卻渾然不覺,我頓時有點悵然若失,爸爸髮際額間的白髮,甚麼時候冒出來的呢?
從小在海港長大的爸爸,能燒出我總是學不會的紅燒魚,因為我嫌麻煩,總貪戀著會釣、會去內臟鱗片、會料理的爸爸能給我寄來幾尾香噴噴的海吳郭。但是我大了,爸爸也老了。很偶爾的擺在冷凍庫的魚,卻已經與童年及時端上桌的那股熱氣,有了段拉不回來的距離。
你,或妳,還記得那一道或許簡單,卻無可取代的菜,或是那一股滋味嗎?
那樣的「食的記憶」,更多的是代表一段真摯的關係或是珍貴的記憶。
這次的藝術節,透過安康人的飲食故事,我們想帶觀眾來了解安康人,也能在他人的餐桌上看到屬於自己的飲食情感與記憶。
共食‧共煮‧共感‧共情
第二屆安康藝術節 開動!
策展人 劉映梅
策展人 劉映梅
訪談者群像 |
報名資訊 |